在中海油高栏终端眺望配资安全平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的思绪从实验室转向生产线,他说:“今天我对中国的天然气冷凝技术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非常震撼,这是一项非常高端和有难度的工程技术。”
作为准晶体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丹・谢赫特曼教授在1982年首次发现准晶体,推动了材料科学的革新。首次来访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海经开区)的考察之旅,给这位201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留下了深刻印象。
珠海经开区化工园区是广东入选“2024中国化工园区30强”的2个园区之一。近年来,珠海经开区加快把握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机遇,依托国家级化工园区载体优势和稀缺资源优势,以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创新推进强链补链、创新园区安全管理、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等“四个创新”破解建设禁锢,开创化工园区产业发展新赛道,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日,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出65个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四个创新’破解化工园区发展难题”入选经济领域典型案例。
创新平台载体
“新空间”破解用地难题
在珠海最西端,亿吨大港高栏货如轮转。
从黄茅海跨海通道向东南眺望,依托国家沿海主枢纽港——高栏港而设的珠海经开区化工园区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蔚为壮观。规划总面积24.26平方公里化工园区,包括精细化工区、石油化工区和石化仓储区3个片区。
化工园区是我国石化产业发展方式由分散向集聚、由粗放向集约、由低端重复向产业链协同发展、融合发展、高端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成熟、交通便利、靠近市场的热门园区,可谓凤毛麟角。在“2024中国化工园区30强”中,广东仅有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珠海经开区化工园区等2个园区入选。
资源稀缺,土地金贵,是化工园区的“标签”。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价值?
为破解用地难题,珠海经开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坚持连片开发产业用地,出台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空间大整合”行动落实方案,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级化工园区载体优势和精细化工产业基础,整备1250亩产业集中用地建设全国首个化工5.0产业新空间——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实现土地利用率提升5倍以上。
珠海经开区化工5.0产业新空间整体规划由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操刀设计,在符合生产厂房安全距离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采用更加开放灵活的空间布局方式,科学合理安排项目用地,实现甲、丙类厂房仓库并存,按照集约原则建设集中式公用工程、集中式研发平台、中试载体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在园区建设理念上,珠海经开区聚焦“低成本、高标准、规模化、配套全、运营优”模块化、定制化厂房,提供仓储物流、公共服务及污水处理、蒸汽等其他专业性生产配套服务,充分满足企业布局、荷载、层高、物流、强弱电、给排水等生产要求。
而在园区空间的功能形态上,通过建造功能灵活、可扩展可替换的甲类车间,既可快速替换不同企业生产,也可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实现中试、检测和丙类生产车间的互换,有效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
目前,依托容大感光、宏昌电子等链主企业,珠海经开区发挥现有PCB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精细化工产业基础,瞄准半导体、平板显示及新兴5G产业等方向,以高纯度、高精度、高性能、稀缺性电子化学品、新兴材料为重点,打造完整的、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电子化学品产业链。
目前,已签约落地力华硅烷、科隆化学、和创硅碳负极等电子化学品相关项目,预计总投资约50亿元,达产产值约150亿元。
创新强链补链
全方位构建产业生态
在全球竞争中,化工行业在新材料替代、重污染产品清洁生产工艺研发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如何突破?这是行业龙头企业和珠海经开区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难题。
绘制产业发展图谱成为关键突破口。
近年来,珠海经开区通过制定上下游链条发展清单、项目招引清单,锚定电子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等方向,开展“填空式”“补充式”精准招商,有效打造“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发展环境,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产业生态。
2024年以来,珠海经开区化工园区共签约制造业项目25个,总投资112亿元,预计达产产值201亿元,为化工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新引入的项目争气,存量企业也没闲着。
珠海经开区从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入手,支持保障企业增资扩产,整合园区已有产业项目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孵化培育基地,全面满足电子化学品从中试到小批量生产阶段载体需求,有效解决中期技术放大、科研成果产业化环节存在“断链”的痛点难点。
2024年,珠海经开区新投产增资扩产项目共10个,当年实现产值11.24亿元;新落地增资扩产项目6个,预计达产产值35.52亿元。
有化工企业发展优势的珠海经开区,更需要引入金融活水的灌溉。通过发挥国企“以投促引、投引结合”优势,珠海经开区打造资本要素与优质项目互动耦合的枢纽平台,引导基金投向电子化学品行业高精尖新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颠覆性前沿技术领域,落地一批优质项目,促进形成电子化学品产业高地。
创新安全管理
多举措完善应急体系
走进珠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区应急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企业VOCs监测排放口数据及一个环境VOCs监测点数据。这套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系统,能精准捕捉污染物浓度异常,快速锁定源头企业。
凡此青绿,均需呵护。近年来,珠海经开区坚持绿色发展,逐步克服传统化工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的“先天不足”,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写就了点“绿”成金的“化工园区”蝶变记。
在园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上,珠海经开区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成立以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防控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推进生态环境部“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建设,创新构建满足应急处置需要的污染团截留暂存区,提升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与此同时,构建三级防控体系。根据园区水系分布、环境风险源情况、基础设施特点,投资3.85亿元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三级防控体系建设方案,提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其中,创新改造池塘作为公共应急池,既满足应急防控实际需求,又兼顾科学控制成本、提升闲置资源效用;并充分利用全区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数字优势,搭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包含1个中心库和3个附属站点,储备7大类约60种环境应急物资,附带8人的环境应急小队协助开展园区环境应急处置工作,应急专家团队提供远程辅助决策,实现快速响应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打造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
创新管理模式
全流程优化营商环境
珠海经开区是珠江西岸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的发展历程上,总有一些关键性变革成为撬动高质量变革的支点。
2024年初,珠海经开区进一步调整优化管理范围、体制机制,并被赋予更多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实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架构。
改革管理模式调整后,珠海经开区实行“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新组建区属国企珠海经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发挥国企在建设、招商、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主导建设新质生产力培育基地、珠海西站产业邻里中心、国际海事服务基地、综保区保税仓储基地等园区配套项目。打造引才育才重要阵地,围绕园区发展所需,招引产业规划、招商引资、运营管理、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探索建立管委会和国企双向交流挂职的用才育才机制。
被赋予更多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的珠海经开区,进一步改革审批机制,出台珠海化工中试基地及小批量生产项目管理办法,创新突破危化品项目审批条件,明确电子化学品5.0产业新空间项目准入标准、入园审批流程、安全环保监管等各事项,入园项目在满足安全生产间距要求下即具备发放危化品经营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全面简化项目入园手续,实现“即来即落”。
服务理念也迎来关键改革。珠海经开区成立企业服务工作专班,建立跨部门常态化沟通渠道,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加强信息交流,优化工作流程,高效解决企业人才、交通、用能、排污、水浸等问题共130余项。召开企业服务“早餐会”、企业恳谈会、产业链交流会,在市区打造“经开企业之家”,搭建起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平台,主动为三一海工、路博润等企业牵线搭桥、争取订单。
目前,珠海经开区正在建设占地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产业邻里中心,配备特色食堂、文娱场所、员工驿站等服务设施,加快“产业新社区”转型。
采写:南方+记者 林郁鸿 王韶江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配资安全平台